×
热带地理

把握思维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

一、抓住思维的中心点,创设要点式问题情境

思维的中心点经常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重心和问题的中心。显而易见,重要的知识必须经过深度的思维加工,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熟悉熟练程度、教学的节奏和时间的限制等教学因素的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难以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对每堂课思维的中心点胸有成竹,创设要点式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科学地展开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关于西北地区,主要知识有地理位置、范围等基本概况,干旱的自然环境,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牧业),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工矿业)和主要交通线路六个部分。由于深居内陆,干旱是其主要的自然特征,也是学习的中心点,抓住“干旱”这一思维的中心点创设问题情境:

①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什么样,为什么?

②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西北地区的农业、牧业、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人们又是如何适应环境发展经济的?

师生通过图表思考、分析、归纳,得到一条脉络突出的链锁式知识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思维的中心点就是思维的“缰绳”和知识的“龙头”,抓住了中心点,思维就能有序地展开。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在学习其他地区时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由教师进行辅导指点,也是教师“授人以渔”核心素养的体现。

二、把准思维的起始点,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就某一问题妙语连珠、有滋有味讲解时,学生反而呆若木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对教师的讲解置若罔闻。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节拍不能和教师的讲解合拍,师生之间的思维不同步,师生在思维活动上不能产生共振。

如等温线弯曲是教学的难点,如果直接提问海陆等温线弯曲有什么规律,学生就会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创设有序递进的问题情境,就可迎刃而解:

①冬季海洋和陆地哪个地域气温较高,夏季呢?原因是什么?

②同一纬度地区气温高低存在差异,等温线分布是平直的还是弯曲的?

③同一纬度地区的地域,气温较高处等温线向高处弯曲还是向低处弯曲?在气温较低处呢?

三、选准思维的切入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地理学问题变化万千,纷繁复杂,即使同一问题,由于提问的尺度、角度、维度不同,也因为人们思维习惯和方法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会各式各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着眼,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思维的切入点,激发思维,可及时把握问题的关键点,精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突破性。从日常生活直接切入,可直接从昼夜变化,四季更替的生活现象取材切入:

①提前让学生观察授课最近几天的昼和夜的长短情况;

②通过回想,推测其他季节的昼夜长短是什么情况,哪个季节昼长夜短,哪个昼短夜长短,哪个昼夜等长,什么时候会出现极限;

③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在地球其他纬度也是这样的规律吗?

④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

找准了思维的切入点,能简化思维历程,把问题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快速突破问题。同时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现象取材,学习内容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情感态度,也是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排除思维的疑难点,创设诱导式问题情境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在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动力,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思维的疑难也有负面影响,不及时排除就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留疑,展现思维历程,理清根源和症结,有针对性地点拨和启发,以降低思维难度,跨越思维障碍,通向成功彼岸。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提出:我们都知道煤是地质史上在湖泊沼泽中大量沉积的陆地植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的南极洲维多利亚煤田,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南极寸草不生,冰雪覆盖,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呢?

把两张大小一样的报纸和白纸重合在一起,接着撕开,拿着撕开的两半纸问学生:“怎样验证这两半撕开的纸曾是连在一起的呢?”,答“看这两半纸相对应的轮廓是否吻合”。拿着一半中的报纸和另一半中的白纸让学生观察,发现也能完全吻合,很显然不是同一张纸。问“要证明两张纸曾连在一起,相对应的轮廓不仅要吻合,还要什么证据?”,答“看撕开报纸上的文字和行列是否能拼合在一起”;问“那如果是大陆呢?”,答“看地层里同一物种的化石和现存的同一生物是否能出现在两个大陆的吻合处”。

上一篇:强化高质量供给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