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理环境与重庆方言词
方言,《辞海》释作“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言、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1]。但其实方言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立的发展脉络,比如地方的地理、社会生活、文化、历史、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方言的演变与发展,并不完全受到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制约。事实上,在语言三要素,即语法、语音和词汇中,词汇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语言外部原因决定的。比如作为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重要语支的重庆话,其词汇中存在一些独特地体现了重庆作为著名山城而具有的地理气候特点的词汇。重庆地貌特征和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重庆多山、多水、多雾、少阳、山河相间的地理面貌,使重庆的方言,尤其是重庆的方言词汇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直接反映地理、气候环境的相关词汇特别多。笔者很早就注意到一些地理环境影响语言的现象,本文探析重庆地域方言里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方言特征词。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帕默尔曾说:“决定语言接触的社会交际从根本上说是在空间中进行的接触和运动。”这段话揭示出,言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可以被地理因素影响的。比如中国北方见面打招呼多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词,其实反映出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农本”主义思想,伦敦人见面多用“今天天气不错”,其实反映出伦敦多雨,人们对于“好天气”有着特殊的喜爱。重庆方言与重庆独特的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词汇方面,重庆方言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在交流中,很多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方言特征词构词稳定、表义丰富,在口语中运用广泛,极富生命力。
1.赋予负面色彩意义的重庆之“水”
语言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毫米—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2]。重庆多雨,雨多水体就多。水就成为重庆人绕不开的话题。从重庆地图上不难发现,重庆的许多地名都和水有关,有常见的“滩”“沟”“溪”“湾”等,如“毛线沟”“陈家湾”“虎溪”“龙溪”等,也有富含西南特色的“凼”“沱”,如“李家沱”“白马凼”等。即使从未踏足重庆,从地图上不难想象出重庆多水这一特征。这些地名作为专有词汇其实直接反映出重庆人的生活的地理环境概貌,也就是说词汇反映了现实。
以上例子只是用地名简单地反映出客观,实际上,词汇能够反映的绝对不只是物质现实这么简单。语言这一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会带上不同的文化色彩、认知形态和心理因素。水和重庆人息息相关,重庆人对水有着不同的心理期待,反映到语言中,可以看到很多和水有关的重庆方言词汇其实是带有价值情感方面的评价的。有意思的是,在其他地方,和水有关的价值取向通常是正面的,比如上善若水、气吞山河,但在重庆,可能是阴雨太多给生活造成不便,江河太多造成出行负担,重庆人并不是那么喜欢潮湿的环境,和“水”有关的词汇常常表现出负面的意义色彩。
比如[pεi][∫ι],很多重庆人写作背湿,形容倒霉。他们的解释是重庆阴雨绵绵天气颇多,下雨淋背,连续数日阴雨不开,霉气恼人,有点像普通话俚语中的“落汤鸡”。“[pεi][∫ι]”也有人说应该是“背时”,即时不我与之意,颇有道理。写法我们可以存疑,但可以看到重庆有这么一个歇后语:乌龟淋雨——背湿。很多本地人认可[pεi][∫ι]写作“背湿”,且能联想到因为多日大雨把背淋湿造成人的心情不好,算是接受度比较广的一个说法。
水。在重庆话中,水有不着调的意思,比如,“你这人好水哟”;也有失约、放鸽子的意思,如“你莫水我哟”。水分多,意味着干货少,在重庆,陆地是“稀缺资源”,是干货,“水”占地面积大,又不能用来盖房,还给出行造成问题,理解了这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靠谱就是“水”了。其实“水”的这种用法后来被吸收到普通话中,在普通话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用法。不同的是,“水”作为形容词在重庆还有“水垮垮”的用法。“水垮垮”在重庆可以形容吃的东西软塌塌没有筋道,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办事心不在焉、不够严谨。
类似的还有“洗白了”,形容没有了,糟糕了,甚至是人去世了。“浇巴湿”,指像被水直接浇透一般湿,滋味并不好受。“水场合”,是说没有着落、没有指望。“打水漂”,已经进入普通话系统,指白费功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反映了气候到心理再到词汇的一个完整的串联,即重庆多雨少晴造成重庆人对水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的正面感情,相反重庆人发明了“水垮垮”“洗白”“背湿”等具有负面色彩意义的词汇,表现生活中的不愉快。
上一篇:地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