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带地理

为什么要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科技常识?

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灿烂的科技成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与中国古代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相比,如今公众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似乎还比较有限。提起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或文学名家,大部分人都能说上一长串的名字。如果提起中国古代科技,普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四大发明”,或者列举出祖冲之、徐霞客等几位古代科学家的名字,但对其他成就恐怕就知之甚少了。究其原因,也许是理解科技成就的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又离今天普通人的生活较为遥远,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
诚然,四大发明确实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可它远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其实,一些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仍旧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所展现,只是普通人不大注意罢了。就拿我们日常使用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有许多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关:我们会把15分钟叫做“一刻”;用“百炼成钢”来形容一个人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坚强;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按最新的流行语则是“后浪”)胜过前人;用“钩心斗角”形容人们用尽心机,明争暗斗;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人们隐藏真实意图,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将唱歌跑调称为“五音不全”,等等等等。
明月峡古栈道
在当今时代,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不了解,往往会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卑两种片面的情绪。前者的典型是言必称四大发明,或是一提起中国古代的某项科技成就,只强调其“领先世界多少多少年”。这种表述当然是正确的,却有流于表面、以偏概全之嫌。
就拿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来说,它历来被当做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华文明自身,雕版印刷术的贡献却远在活字印刷术之上。在传统的以四大发明为核心的叙事中,雕版印刷术往往被当做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一种落后的技术,仿佛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便理所当然被淘汰了。其实,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清末的八百年间,虽然活字印刷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中国印刷的主流却一直是雕版,传世活字印本的数量只占到雕版印本的百分之一二。对比一下,自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出现,15世纪以后的西方印本几乎全部都采用活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程度、技术条件的限制和汉字自身的特点,它们共同导致活字印刷的优势在中国古代难以发挥出来。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对活字印刷术价值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盲目自卑的一面则表现在,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许多人便产生了一种贬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倾向,看不到它光彩照人的一面。
就拿前面提到的“五音不全”来说,前几年网上出现了一篇不知谁写的文章,历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其中一条是古代中国人不知道音乐有七音,只知道五音,理由就是有“五音不全”这句成语。这种望文生义的蹩脚谣言本来不值一驳,奈何近几年流毒甚广,据说甚至发展到一些自诩为有文化的音乐工作者,在创作所谓“中国风”的音乐作品时,坚决不用fa和si两音,理由是“尊重传统文化”。这俨然已成为一种“传统的发明”。
音乐和物理、数学密切相关。其实,稍有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八度并不是平均分为七音,而是十二音,包括do、re、mi、fa、sol、la、si七音和其间的五个半音,分别对应钢琴上的白键与黑键。古代中国人是用一种叫作“三分损益法”的方法,先得到五音,再得到七音,直至十二音,称为“十二律”。此后人们又对十二律的相对关系该如何调整作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探讨,直到明代的朱载堉创造出十二平均律。这是中国古代在音乐领域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比欧洲人发明同样的理论早了半个世纪。
十二律

上一篇:古DNA证据显示:热带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跃在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