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夜游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聆
记者白天游览植物园,见到许多美丽的植物。张玛睿 摄
云南网讯(记者 张玛睿 实习记者 夏苇)一弯明月高高挂在天上,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扑朔,无数小虫蛙鸟齐鸣,演奏出惬意的大自然交响乐,夜游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能获得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奇妙体验。4月15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穿梭热带雨林体会植物园中的生物多样性奥秘。
记者白天游览植物园,见到许多美丽的植物。张玛睿 摄
据了解,植物园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人创建,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白天的西双版纳潮湿闷热,但并没有阻拦游客们游览植物园的脚步,他们一批又一批进入园区,五颜六色的花草、形态各异的各类植被,吸引游客们驻足拍照留念。晚上的植物园则更加动人,别有一番风味,有着与白天完全不同的景观——月光下的植物园,清风习习,各种昆虫蛙鸟上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自然交响乐。
夜晚植物园中萤火虫飞舞。植物园供图
“转过弯我们就可以看到萤火虫了。”讲解员指着前方说,顺着看过去,记者果发现几个小亮点,刚开始还以为是远处人家的微弱灯光,走近才发现萤火虫们边飞舞着边发出黄黄的光芒,时隐时现的萤火虫让在黑夜中穿梭的游客有了行动的方向,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讲解员介绍,只有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众多环境因素达到一个很苛刻的标准时,萤火虫才会出现。
走到路边,讲解员的手电光下,叶片上,竹节虫离开了白天的栖身之地走上枝叶上觅食;地上蜗牛、鼻涕虫慢悠悠地爬着,蚂蚁也忙前忙后觅食筑巢;远方地草地里,手电照过去,无数钻石般的亮点闪耀着,那是小蜘蛛;树梢间,猫头鹰也时不时出来露露脸……黑夜下,森林里实则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近一个小时的夜游过程中,讲解员一边拿手电寻找竹节虫、椿象、蜘蛛等昆虫,一边讲解各种动植物在晚间的习性,游客在欣赏植物园夜景的同时还增长了不少自然知识。“刚开始我也挺怕这些小虫子,更怕遇到蛇,但随着对这些动植物的学习、了解后,对它们的恐惧便慢慢消除了,变得更加喜欢和敬畏。其实,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人类要充分尊重和敬畏它们,我们才能和谐相处,生生不息。”讲解员说。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传播主管杨振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深深融入了植物园的历史中,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在西双版纳开展热带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蔡希陶、吴征镒、曲仲湘等科学家就意识到这里的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共同促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景洪,周总理和蔡希陶叮嘱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嘱咐保护区工作人员做好工作,保护好西双版纳的生态。目前,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仍然在持续推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保护区生物本底调查、监测、理论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植物园相继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东经101度左右的森林分布区中,建设了从寒温性针叶林到热带低地湿润雨林的13个永久固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由植物园牵头建设的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森林样带已初具规模,中国科学家已逐步成为中南半岛森林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领军力量,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可分割的纽带。
上一篇:北方养不好南方热带花卉试试3种,好养花期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