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带地理

《热带往事》:一部彭于晏也拯救不了的烂片?

上上周的两部院线新片(名字就不说了吧),尴尬到彻底没了想去写点什么的冲动。

而上周末的两部——《当男人恋爱时》和《热带往事》。却是喜欢到想要一口气全部写下来。但最近真的是各种能量不足,还烦躁,当然也包括码字的热情和速度。所以,就先写一篇吧。

《当男人恋爱时》就先放放,后面单开一篇,写写那个让我重新认识的邱泽。

邱泽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热带往事》上映几天,评论呈明显两极分化。

吐槽是真的猛,喜欢是真喜欢。

但不管喜欢与否,不可否认的是,给出高质量评论的小伙伴们,都是抱着极其认真的态度看完的,也是抱着极其尊重的态度给出的评论。

就算是吐槽,也有用心和不用心之分。很显然,很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都是很用心地去看去感受的。

我在想,之所以能收到如此两极的反馈,跟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以及相对小众,都有着很大关系。

就像是姜文、贾樟柯、刁亦男,喜欢的人,会反复刷很多遍,就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那样反复欣赏;而不喜欢的人,甚至连前三十分钟都坚持不下去。

这种感觉我是深有体会的。

十几年前,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看不下去,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而刘镇伟的《东成西就》就好看的很,梁朝伟的那个香肠嘴,哈哈,也太搞笑了吧。

一年多前,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看了不到30分钟就撤了,还在朋友圈吐槽,说不知道在干嘛。没意思。

但现在,王家卫的电影,虽说不上多喜欢,但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会觉得极具美感。而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那些哲学意义上的东西,会让人很愿意多迈出一步,多思考一层。

这种观众和作品之间精神层面上的互动,让作品的完成度更加完整,也更具有时间跨度上的意义。

《南方车站的聚会》,最近非常有耐心地看了一遍。虽说谈不上多喜欢。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个部分,还是能get得到,而他通过视听语言所营造出的那种悲凉浪漫的宿命感,还是感受到了。

有些电影,我们不喜欢,可能并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缘分还没到。缘分(阅历、人生阶段、审美取向、心境等)到了,自然就会爱上,就算没那么爱,也不会太排斥。

《热带往事》是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其中一部。宁浩是本片监制,导演是温仕培,新人一枚。

这个导演的调调,我还是很喜欢的。

他的视听语言,哲学理念,氛围营造,以及挖掘人物美和性感的一面,都非常棒,张力十足,后劲很大。

PS."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由严浩发起,2016年坏猴子影业对外公布并推出的一项青年电影人未来计划。

路阳导演的《绣春刀·修罗战场》,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就是这个计划的代表作。

极具个性化的视听语言

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可以用几句话概括明白。但导演选择让故事让步于视听语言,然后通过非线性叙述(纯正序或是倒叙),打乱时间线和人物线,让观众在有些烧脑的解谜快感和极具美感的镜头下,享受近两小时的观影历程。

很惊喜的是,这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个人意识非常强,声音、光影、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很出彩。

比如说,会尝试用声音去表达男主在极端情境中的极端情绪,用画面将男主角的回忆重构故事脉络,重回记忆现场,湿热的环境,低照度的摄影,霓虹灯色的打光,跟人物心理变化同步的声音设计,都是导演极具风格化的叙事方式。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会造成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大家对于一部好电影所持有的标准并不相同。

有的人觉得,电影不是单纯讲故事的,是讲思想的,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比如说王家卫)。

这个思想可能很简单,有时候是个概念,有时候是个主题,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氛围(比如说王家卫,算得上是营造氛围的老司机)。

而故事,可以是为了表达思想而着重笔墨,也可以仅仅只是一个载体。

而有的人认为,视听语言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才是主体。只有讲好一个故事,才算是功德圆满地拍好了一部电影。

上一篇:《热带往事》高温预警!一次夏日沉浸式的观影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