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热带花园城市”的规划秘密
现代新加坡城市开发的四个阶段
房间内,或是住在临时搭设在肮脏的下水道的小屋里。失业频繁使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传染病如肺结核四处蔓延,犯罪行为极其猖獗。这些就是英国人在开始成立规划委员会时看到的情况。1958年第一个总体规划诞生,提出了一个行动计划,强调要通过土地规划来实现合理的土地利用,这标志着全方位持续改造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域。1959年新当选的新加坡政府取代了英国政府,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成了政治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家的住房供给和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
这一阶段新加坡城市发展有一个特征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计划的贯彻执行是由1960年依法成立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来承担的。到1970年底,建屋发展局共完成了套公寓和店铺。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这就是著名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公共住房的成功使市中心很快清理了贫民窟和乞丐,重新铺设了新的马路、下水道以及其他一些有用的基础设施。城市复兴如火如荼般进行起来,到六十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也活跃地开展起来。这项工程开始于1967年,是由城市重建局(URA)负责的一项独特的土地出让程序,需要各私营单位和公众部门协作完成。规划政策对新加坡1965年8月从马来群岛分离作出了重新评估,满足了很多人对平等的追求以及使土地得到最佳利用的愿望。概念规划1971年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以指导其长期的城市开发。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由于政府将新的城镇设置在城区之外,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取而代之的是店铺、办公楼、百货商场、宾馆以及高层豪华公寓的开发。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八十年代:品质和特色的增长
新加坡八十年代的中心转向了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在这一阶段,城市经济恢复工程采用的土地出让程序必须在产品设计质量上竞争。一些开发者尽管在价格上不是最高,但如果有突出的设计,仍然可以取得土地。人们还力求保留一些有建筑特色的老街区。在翡翠山(住宅开发)和Tanjong Pagar(商业开发)的小规划试验的成功,终于使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法令,并且城市重建局也兼做了国家文化部门。
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的新景象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交替时期,新加坡处在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的浪尖。这些变革包括:
人口控制改革:实行人口控制计划使这些年人口增长速度已经下降。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340万的高峰。随着人口的增长,必须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并且要照顾日益年老的人们。人口政策已经转向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
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改革:政府希望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加适度,到2030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5%—3%。商业、贸易和工业仍是经济重点,将有充足的土地留出来满足这些需求。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促进也需要工业用地。传统的法定用地和大量预留的土地将会被重新规划。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竞争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平衡。一些类型的工业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土地,还带来了空气,水和噪音污染。很多重要的公共设施(如焚化工厂、垃圾倾倒区、污水处理站)是土地的主要占用者。现行的规划策略是将这些地点尽量设置在一起或者与其他的污染区设置在一起,尽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或是远离海岸的小岛上选址。随着环境技术的改变,技术解决将被用于开发建设,以减少对开发区周围的限制。
与此同时,新一代领导阶层已将目光放眼到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将成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到21世纪末,新加坡的目标是达到瑞士人的生活水准。
规划修编——修订后的概念规划
所有这些变化使新加坡诞生了一项长期实质发展规划——概念规划,这项规划1991年完成。修订后的规划憧憬了新加坡未来的生活:那时人口将达到或超过四百万,人们享受着更高品质的生活,住着宽大舒适的房屋,体会着工业、商业、娱乐、休闲和文化带来的良好的环境。概念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